马六甲青云亭,经过一年多的修复,今年初重新开放,金碧辉煌之中掩不住的古色古香,继续流露这座古庙的历史味道。三百多年的悠久岁月,为青云亭树立了崇高的民族精神形象,成了国内外华族的精神信仰中心,许多外国游客不远千里而来,为的也就是一睹古庙风貌,庙中梁上和壁上的木雕与雕像,匠心独运,巧夺天工,经常是游客驻足观赏的焦点。青云亭所在的观音亭老街(Jalan Tokong),400年的历史比青云亭更久远,古 庙老街,唇齿相依,在悠悠岁月中互相辉映。青云亭占地4万9250平方英尺,宏伟壮观的庙宇内供奉的是观音大士,因此又称“观音亭”。久远的历史带来的名气,再加上菩萨慈悲加被,青云亭的香火一直鼎盛,慕名远道而来的海内外华族,几乎可以用“此走彼来,每日络绎不绝”来形容。在古城善信心目中,古老青云亭的菩萨是他们长久以来的心灵依靠,每逢初一、十五和佳节,必定进庙膜拜,给菩萨叩个头、问个安,也祈求心灵的安宁。修复后的青云亭,焕然一新,金碧辉煌的气派使这座古庙更加肃穆。青云亭吸取过去庙中木雕和雕像不堪香火久熏而告损坏的惨痛经验,呼吁善男信女不要持香进殿,以达到保护庙中文物的目的。青云亭在展开修复工作之前,特别委托专家先详细调查和研究,并绘测蓝图及进行文物汇编,留下许多相关的照片、录影与文字记录,好给后人留下完整的参考资料。为了保持青云亭的原有风貌,该亭特别请来约20名中国匠师,进口中国的材料,务求古庙还原。在大修期间,访马的古迹专家纷纷到庙一访,从中了解修复的过程。青云亭最终耗资150万零吉(约70万新元),以民间的力量完成修复工程,成就可说是非常珍贵。游客到青云亭,无不被古庙浓郁的中国古老艺术特色深深吸引。仔细欣赏,可以发现匠师表现于装饰的手法有雕、塑、彩、贴、砌、写、画等7种。庙内每一面雕刻着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的彩墙,或每一块清代木雕,无一不在向游客叙述着一个个精彩动人的历史故事。傲立在观音街的青云亭,目前已是马六甲的另一个观光热点,她与敦陈祯禄街(旧称荷兰街)和鸡场街(现称文化街)紧紧依偎在一块,一齐见证、发扬马六甲的古老文化。若在星期五或星期六抵达马六甲,建议留宿一夜,为人生制造一个古城的夜晚。青云亭附近均有旅店,而隔邻荷兰街的客栈更是古色古香,包你睡得香甜。次日起来,浏览青云亭附近的百年老街,不虚此行的感觉会油然而生。鸡场街逢星期五至星期日,从傍晚6时起便封街,所有车辆不得进入,让路给游客逛街。数不完的美食沿街摆开,等候游客来尝。若你有眼福的话,刚巧碰上文化街坊委员呈献文娱节目,管教你忘不了古城多姿多采的夜晚。
2009年12月18日星期五
郑和庙
郑和庙位于马六甲市三保山麓,掩映在热带雨林中,小巧玲珑,傍晚时分还有当地的华侨前来上香,足见其影响很大。大殿上设有郑和的牌位,正中的匾额写的是“福佑一方”,显然将他推到保护神的位置。香案上供着鲜花和水果,红色的黄色的布幔随风飘拂,捐款者的名单连篇累牍,有的求子,有的祈福。庙里的住持非僧非道,俗人打扮,一边与游客闲聊,一边关心着灶上烧的开水。庭院内有一尊石刻的郑和像,着戎装,比例匀称,想来是当代的雕塑。另一处小院里有一口“三保井”,据说井水甘美香甜,却被一把铁将军锁将起来,不愿轻易示人。肤色黝黑的马来人就在庙外摆摊设点,工艺品做工粗糙,远逊于新加坡,价格自然也低一大截。遥想当年,精神抖擞的郑和手掌帅旗,腰悬佩剑,引领巨舰百艘,甲士万员,旌旗蔽日,帆樯遮天,浩浩荡荡七下西洋。舰队所到之处,各国君主莫不顶礼膜拜,献金纳贡。郑和的远航,比哥伦布还早一百多年,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肯尼亚一带。如果继续航行,他原本可以发现新大陆,却因明朝宣德皇帝的一纸诏书,戛然而止。马克思高度评价郑和的壮举,但是,中国人的远航丝毫没有贸易的目的,使他感到费解。按照马克思的观点,世界贸易不仅可以推动东西方的物资交流,还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。耗资巨大的航行,仅仅是宣扬明王朝的皇威,交换一些礼物,实在可惜。如果翻阅明史,答案一目了然,原来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,目的是要追杀据传逃往东南亚一带的建文帝。封建国家的专制,统治者目光的短浅,于此可见一斑。就这样,中国与发现新大陆失之交臂;就这样,东方睡狮偶然睁开过一下眼睛,很快又重新入睡。郑和庙建在马来西亚,是因为他的舰队到过这里,历史虽已远去,却处处留下炎黄子孙的足迹。三宝山上荒坟累累,草虫唧唧,长眠着无数华人,折射出他们在马来西亚艰难的创业史。
基督教堂
基督教堂(Christ Church)建于1753年的古老教堂,是一座高雅的荷兰建筑物。长82尺,宽40尺,高42尺。这座红彤彤的荷兰改革教堂位于荷兰广场的尾端,是为了取代圣保罗教堂作为祈祷圣地而建的,更是代表马六甲的地标之一。在教堂内的圣坛上方,教堂里手工制作的靠背长凳,长凳已有两百年的岁月了。看不到接头的天花板横梁是一棵棵树的驱干,黄铜圣经架,用亚美尼亚文书写的墓碑,用光滑的瓷砖粘贴的“最后的晚餐”都很值得一看。后来,英国人将它转变为英国式教堂,并在教堂内加了一座风标和钟塔,但教堂的地板仍是旧荷兰的碑铭。此地也陈列着古时配有荷军武力的船只。手造的教堂里甚至可找到亚美尼亚(Armenian)人的经文。
汉卡斯都里之墓
根据马来民间及文章记载,汉卡斯都里是一名大有来头的英雄人物,虽然他并不上汉都亚般拥有耀眼战绩的文章记载,但他的确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一位战将.只是他的战绩和光芒,一直默默的被他兄长汉都亚所掩盖.在苏丹满速沙在位期间,汉都亚,汉卡斯都里和其他五位兄弟南征北讨,战无不胜,被誉为最杰出的英雄战将.他们五人为苏丹满速沙打下整个马来半岛,为苏丹的权威推至最高点.根据历史,汉卡斯都里是一个叛徒,他不但背叛了苏丹,还不断向他的兄长汉都亚下毒手.无奈这只是一个传说,现在也无从考察.据说,在苏丹满速沙执政的巅峰期,汉都亚做了一件错事而被判死罪.还好被当时有远见的宰相救了.历史总不能只是看正史,有时野史也会让人好奇.野史指出,其实汉卡斯都里一直很中心,想谋反的是另有其人.历史文物是过去,但英雄的精神则是无法在历史上的文笔可留下的色彩.他是好是坏,后人自有评论,但他还是一个受民间欢迎的英雄.而且他死后还有人为他立碑建墓陵.而其墓陵的结构则充满印度色彩,四周环绕着可供点火炬的空间.汉卡斯都里的墓陵也异于一般马来英雄的墓陵,结构非常复杂,更奇怪的是,中间还刻有冬青树.他为历史留下一个糊涂帐,也为文明留下一个古迹.
荷兰红屋坊
此建筑是橙红色荷兰式建筑。它被认为是荷兰人在东方所保留最古老的建筑物,现已改为马六甲博物馆。荷兰红屋(Stadthuys)座落于马六甲河畔,建于1641至1660年间,是东南亚最古老的荷兰建筑物。原为教堂,后改为市政府,现在是马六甲博物馆,藏有马来、葡萄牙、荷兰和英国的历史文物。 这里原是荷兰殖民地时期,荷兰人所建的建筑,多属于他们办公之地。这栋古老的建筑,设有厚重的硬木以及铁链,加上石造的厚墙,可看出荷兰泥瓦匠和木工的手艺。它是在1650年完工,曾是荷兰总督及随员的政治机构所在。只有一间房仍保留着十七世纪花雕木制天花板。算是保存文化最完整的殖民时代建筑了。橙红色的荷兰式建筑,现则改为历史文化博物馆,收藏葡萄牙人和荷兰人的纪念物品,以展览华人及马来人的传统结婚礼服及介绍马六甲历史。荷兰式惹兰叻参红屋有厚厚的红砖墙,笨重的硬木门,门前是宽阔的石级。馆内保留了马六甲各个时期的历史遗物,包括荷兰古代兵器,葡萄牙人16世纪以来的服装,马来人婚嫁服饰,金、银、珠宝手工艺品以及在马六甲港口停泊的各类古代船只的图片等。馆内还收藏有稀有的古代钱币和邮票。在广场中心,有一个英式风格名字叫维多利亚女皇的喷泉,喷泉造型清新雅致,是1904年为纪念英国维多利亚女皇而建的。广场四周有几个小小的花园,它们和喷泉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广场。广场一侧面临着交通要道,其余两侧则被一个鲜红的荷兰风格红砖建筑物和教堂环绕着,建筑物满身橙红色是荷兰殖民时期荷兰式的建筑物。
峇峇娘惹古迹博物館
海峡华人或峇峇娘惹是吸取了马来文化的华裔贵族后裔。在郭陈祯禄路上,有着一整排 19 世纪海峡华人的店屋及古老屋子,这里俨然是小型的峇峇娘惹博物馆。这些巴罗克风格的建筑物是典型富裕华人的住家。长型的屋子,屋内又非常宽敞,里边有一个天井,可以容许阳光及雨水进入屋内。那些厚重的木制家私,皆是以中国的红木制成的,其设计则融合了中国、英国维多利亚及荷兰风格。有些家私拥有丰富的珍珠母镶嵌了盛开的樱桃花及各种鸟类。屋里的陶瓷则是这些海峡华人特地向江西省及广东省,要求定制而进口的。峇峇娘惹博物馆是华裔峇峇祖先三代居住的故居。早期中国商人娶当地马来女子,结婚之后生下的后裔,被称作峇峇或娘惹,至今他们仍佔马六甲社会中很大的一部份。一般的娘惹女人穿著传统的马来服而且全部说马来话。在许多方面,她们的风俗传统并不像中国人,但她们的仪式与信仰却源於古老的中国。
鸡场街
马六甲的Jonker Street.Jonker一字,jonkheer (荷兰语: jonkvrouw )词的意义为'荷兰贵族'。字面直翻译中文,Jonker Street,也指“荷兰贵族街'。当然,这里也可以称“多姿多采”街,因为文化街、古董街、会馆街、鸡场街,荷兰街指的都是指同一条街。这一带曾是风光一时的老城区,住的都是有钱有势的峇峇娘惹,大房子裡头的格局、摆设、材料都是来自中国的进口货。西方殖民主义入侵马六甲后,开始向他们征收各种税收,包括地税,其征收方式是测量建筑的宽度!于是聪明的峇峇娘惹赶紧把房子的宽度缩小,长度加长,形成了马六甲风味的长屋。当夜晚来临的生活,Jonker street更显得生气活泼,尤其是周末(礼拜五-礼拜天),因为晚上6点后,这里你会看到热闹喧哗的夜市场。夜市场不仅是一个只有几个小贩售卖食物,玩具和零食的地方。这是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,你可以慢慢探索,悠闲地散步,来了解这个地方。偶尔,你也会看到现场乐队演唱,或文化表演。
订阅:
博文 (Atom)